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报道 -> 正文

北京冬奥场馆注重赛后可持续利用

2018-06-13 07:45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姬烨 汪涌)有着浪漫名字“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将在赛后打造成多功能冰雪运动中心; “水立方”也变身“冰立方”,体现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北京奥运遗产再添亮点。

  国际奥委会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会上,《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被广泛提及。从2014年底全票通过《奥林匹克2020议程》,到平昌冬奥会开幕之际颁布“新规范”,国际奥委会一直主动求变,努力对未来办奥模式进行根本性重塑。作为首届从申办开始就受益于此项改革的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被寄希望树立办奥模式的新标杆。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桂琳介绍说:“北京冬奥会一直注重2020议程的实践,践行可持续理念,不仅是绿色环保,还注重场馆赛后利用,与当地发展长期目标契合。从选址、设计、建设、交付、移除到转为赛后利用,全过程都以赛时和赛后相互关联、共同设计为出发点。”

  记者12日在北京北五环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南侧的国家速滑馆工地上了解到,速滑馆大部分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约2000名建设工人正抓紧施工。

  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表示,国家速滑馆将打造成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多功能冰雪中心。

  武晓南介绍,亚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馆“冰丝带”采取全冰面设计,面积1.4万平方米,近乎等同于一个田径场大小,是亚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馆。通过冰面的分区控制,不仅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班迪球等六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要求,还能够实现35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也变身“冰立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据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介绍,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水立方创新提出了“冰水转换”方案,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让水上项目场馆实现冰上项目场馆的功能。

  除了承接冬奥会冰壶比赛,“水立方”还将在南广场新建群众性地下冰场,为普通民众提供冰上运动服务。变身后的“冰立方”,将融汇水上、冰上各类业态,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为实现场馆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水立方”组建了科研团队,针对冰壶场地转换、环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学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突破研究,同时升级比赛大厅空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场、机电设施等系统。

  杨奇勇说:“通过冬奥会,场馆影响力提升,场馆设施得到完善,能耗也有所降低,新的业态会带来新的收入。而没有新的场馆,投资大大减少,‘冰水转换’用相对小的代价来实现,这些都可以用指标来衡量。”

  此外,随着冬奥组委的入驻,北京冬奥会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也落户首钢园区。大跳台以首钢园区留存的冷却塔为背景,以敦煌的飞天为造型来进行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明年底建成测试。

  “首钢滑雪大跳台与老工业遗产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首钢复兴建设,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说,“在赛后保留其体育运动本质,继续用于单板大跳台的比赛和训练,在更好的推进首钢园区的产业转型同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的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完)

相关新闻